南方报:“针尖下的手术”创奇迹,介入治疗成肿瘤治疗第四大手段

来源: 作者:深圳华侨医院 发表时间:2024-02-28

image.png

 

“经我们介入治疗目前活得最久的肝癌病人,今年60多岁,术后已经第20个年头,精神很好,每年从海南兴隆回我们医院体检。”在近日举行的深圳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中国肝癌介入MDT联盟《TACE指南(2023年版)》解读巡讲2024年第一站活动上,大会名誉主席、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肿瘤学科带头人窦永充教授向记者介绍。

在本次大会上,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大介入医学领域的专家、学者及代表热烈交流、研讨大介入融合发展的新成果、新进展以及新挑战。

部分与会专家

“小微创”成为肿瘤治疗第四大手段

介入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,但是发展非常迅速,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得以在临床成功实施,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大会名誉主席、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肿瘤学科带头人窦永充教授

“微创介入治疗又被称为‘针尖下的手术’,手术时皮肤切口仅为2mm左右,创伤小,针对性强,可有的放矢地直接作用于肿瘤,对正常组织损伤更小,患者康复得更快。微创介入不用开刀、费用低、疗效好、针对性强,尤其是对那些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来说,微创介入无疑是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希望。” 窦永充教授表示,对于疑难重症肿瘤,微创介入能够采取多种技术联合应用的方式。比如对于原发性肝癌,首先进行肝动脉栓塞,最大限度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,再采用氩氦超低温冷冻技术,在较短时间内缩小肿瘤体积,最后有序应用免疫生物治疗,从而达到现代医学与高新技术融合,促进治疗的协同、叠加、优势互补,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。

据介绍,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介入治疗给越来越多中晚期肿瘤患者创造了生命奇迹,并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继内科治疗、外科治疗、放疗之后的第四大支柱疗法。

为中晚期肿瘤患者创造“生机”

随着临床技术和治疗理念的进步,介入治疗正逐渐成为中晚期治疗的“主力军”,与靶免治疗形成局部+系统的“组合拳”,帮越来越多的中晚期患者提高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存期。资料显示,在我国肝癌患者中,近60%接受过经肝动脉的介入化疗栓塞。

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副院长董文广

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副院长董文广介绍,临床上,介入治疗手段多样,除了介入栓塞化疗,还有微波消融、射频消融、冷冻消融等介入消融以及放疗等。在整个病程的不同阶段,介入治疗都能帮上忙,比如:早期肝癌,如果病灶只有3厘米-5厘米,局部未扩散,可通过外科手术或是介入栓塞、消融(包括微波消融、射频消融、冷冻消融)及时根治。发展到中期,可联合多种介入治疗手段进行局部,比如经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消融等互为补充,可达到1+1>1的疗效。发展到中晚期,局部介入治疗+靶免系统治疗(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)形成“组合拳”,帮越来越多的中晚期患者创造“生机”。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来说,传统的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治疗方式可能因病情进展导致效果受限。而肿瘤介入治疗则凭借其独特的优势,在此类患者群体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
“许多原本被认为无法治愈或者预期生存期较短的中晚期肿瘤患者,在经过介入治疗后,疾病得到有效控制,甚至部分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,堪称医疗领域的生命奇迹。”董文广院长说道。

我国介入治疗已实现部分引领国际先进水平

“我们现在可以和国际同道对等进行交流,相互切磋,这就是今天我国介入医学的现状。我相信,通过我们介入医师的不断努力,中国介入医学一定会不断走到前沿,领跑国际!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自豪地说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教授

据滕皋军院士介绍,目前我国在创新介入器械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,多项技术引领国际前沿,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顶刊,许多国际主流指南采用了来自中国的数据;另外建立了多个高水平的临床队列,为中国介入医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;还在全国各地巡讲,推广和普及介入技术,仅在肝癌介入与多学科治疗就举办数十场活动,遍及祖国的20多个省市,数十万人次的医生接受了肝癌多学科治疗和精细介入治疗的理念;并且还推动科普工作,出版了多部科普著作,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选择介入治疗。

南方+记者  欧旭江

 

南方报业 原文链接:https://static.nfapp.southcn.com/content/202401/21/c8527040.html?from=weChatMessage&colID=100&appversion=10800&firstColID=100&enterColumnId=100&date=bnVsbA==&layer=2